李铁:关注疫情下的农民工回流潮-中地会

李铁:关注疫情下的农民工回流潮

2023-01-19 | 经济观察报

我要分享

  作为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长期关注农民工与城镇化政策研究,亲历多次城镇化改革政策制定过程,近十几年更是数次发声“推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经历过多次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每次在就业方面受到最大冲击的一定是农民工。但也正是由于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有宅基地、住房和承包地,一旦经济波动,农民工自动返回家乡,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因为暂时的失业对于城市所带来的潜在社会危机。
 
  经济观察报:“年初外出务工、年末回”曾是上亿农民工的选择,在你的调研或研究中,近几年农民工返乡就业趋势如何?
 
  李铁:从我个人的研究和观察来看,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增长趋势在放缓。与以往外出打工存在巨大差别是,农民工从跨省区流动逐渐转向在本省内的各类中心城市务工就业。如果把跨省就业和跨越本县域的农民工都称为外出打工,这个数据在近些年来已经出现相对稳定的数据,而且疫情期间此数量在减少,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现在看农民工回流,还是要搞清楚跨省外出就业和在本省就业以及返乡在本乡镇就业的区别。甚至也要区别因为城市疫情等问题导致的暂时失业和真正回乡做出就业、定居选择的两类农民工。虽然我们看到很多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置业购房等。
 
  返乡就业也有一个认识上的区别,就是回到省内中心城市算不算返乡?由于在外从事非农就业环境的下降,暂时回到家乡的乡村休憩务农,算不算返乡就业?从经济发展规律上看,人口向产业高密度集中地区和各类中心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城市聚集是发展趋势。所以对于一部分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只能说是农民工因为无法享受与就业所在地的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在最佳就业年龄期之后一个无奈的选择。
 
  而由于连续三年的疫情,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在服务业就业的农民工。我们无法想象,在各类严格的防疫政策出台之后,农民工在沿海和各类中心城市仍然会出现大规模的增长,甚至由于对疫情的恐惧而逃离城市回到家乡。而这些现象并不会是长期趋势,这是在特殊疫情期间所做出的的临时性选择,并不影响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长期流向。因为疫情、经济增长的下滑,不仅仅发生在各类中心城市,对于人口流出地的经济不发达地区,也一样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返乡就业的前景并不乐观。
 
  经济观察报:疫情对于农民工的回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铁:我们在最近几年面临着经济发展方面的多重约束。
 
  一是疫情影响导致的经济严重下滑,而且也受全球产业链需求萎缩的影响。虽然在2021年,中国消费和投资增速下滑,出口拉动着经济增长。而在2022年,长三角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这对中国经济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是国际需求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也对中国出口加工的企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一部分产业向东南亚的转出,也会影响到中国农民工的外出就业机会。
 
  三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中国各级地方政府过度依赖房地产发展的增长轨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房地产红利带动的需求扩张,由于政策的约束和调整,新的替代方式没有出现,而导致的经济下滑,以及对房地产产业链相关的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自然会影响到对就业的需求,也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外出就业。
 
  四是部分地方政府在疫情期间采取的过度防控政策,严重地影响了从事服务业的农民工就业。
 
  经济观察报:现阶段,中国有不少县城存在财政的问题,但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种矛盾如何有效破解?
 
  李铁:县级财政困难,负债累累,这是中国城镇发展中多年积累的矛盾。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于通过房地产发展模式,形成财政积累,大搞县城面子建设,恶性循环造成的严重后果。其实在县级财政曾经因为房地产有充分供给能力时,可以把收益转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县城的地下管线以及老城区居民聚集区的环境设施建设,也可以对县域的农村道路和乡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进行适量的投入。但是在当时重物轻人的发展理念中,几乎都在复制其他城市大搞面子工程的经验。
 
  目前中央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措施,重点是要调整地方官员的发展思路,实现各类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当下能做的事情,就是避免以往的老路,还是要把重点放在以人民中心的县域治理理念上。县城的发展,也是要重点认识到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放长发展目标,合理地安排城镇居民,继续解决基础设施需求问题。而不是搞大广场、大马路和大规模的生态公园建设等。要把中央政策支持的内容放到对于进城居民和新进投资者的服务上,只有这样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吸引返乡创业人口,吸引低成本的产业聚集,吸引农村人口逐步地向县城集中。降低债务负担是长期的事情,也不是仅仅靠中央政府的财力支持可以得到解决的。重点是发展思路转变和执政方式的转型。
 
  县城发展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尊重市场规律。无论是县城建设还是乡村振兴,需要资金是事实,但是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在普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单纯地依赖于上级政府的投入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的方式,如何降低外来投入的各类成本,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发掘已有资源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在这方面全国很多发展快的县级区域都有十分成功的经验。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