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秘书长,是我国经济改革领域的权威专家,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课题研究组专家咨询委员会核心委员之一。曾任国家体改委综合规划试点司副司长,国务院体改办综合司司长,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改革司司长、地区经济司司长、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写,提出了许多重要政策建议。为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主要发起人、是中国经济50人论坛首批成员。)
![]() 很高兴能够再次参加中地会举办的资信强企交流年会。今天分享的主题,《推动企业持续做优做强的两个关键之道》。 一年很快就要过去了,最多的话题就是今年的经济形势严峻,企业难做。我参加过不少公开或是闭门的会议,企业一谈起来就埋怨环境,说环境不好,所以经营、做事很困难,有点怨天尤人。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们要把我们的企业持续的做优做强,涉及到很多的因素,但归根结底实际上是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取决于我们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还是靠第三方打造,特别是政府来打造。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企业的做优做强,不仅仅取决于外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我们自己。企业发展所涉及的两个关键之道,其实就是,一个是外部的,一个是内部的,一个是政府的,一个是企业自身的。
企业外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
第一,政府要为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国务院专门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的条例,条例中对营商环境做了一个定义,所谓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因素和条件,其中包括政策。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政府的法规、政策方针等等的影响,也涉及到政府的治理方式。 如果我们的各项法规、政策、方针,以及政府的服务、政府的治理,能够理性科学、细致深入的话,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政府属于强制部门,形成意志,如果没有足够良好的条件来约束控制,很容易使自己的行为过宽、过杂、过强,就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 因此,这些年来我们特别的重视一点就是改善政府的服务,引导推进“放管服”的改革,推进政府为企业打造和改善营商环境。世界银行过去一些年每年都推出营商环境的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所取得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营商环境本身不断的改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营商环境状况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持续上升到2018年的第31位,超过了法国等西方国家。 各个地区正把营商环境的建设作为比拼的一个很重要领域。如何把资源聚集起来,如何把人才吸引过来,如何吸引企业的投资并让其可持续的投资运营下去。今年年初,广东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多处提到营商环境建设。很多省里的一把手讲了很多要严格约束的狠话。近日北京又推出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指导意见。
仅仅围绕“让利”“提效”还不足够
营商环境的建设,主要还是以“放管服”改革为牵引,简化管理程序,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程、优化审批方式。围绕着两个词展开,一个是“让利”,另一个是“提效”。以减税免租等为主体形式的让利做法不宜持续也不可持续,实践中已经有明显改变。一个窗口来审批,一条龙审批,最多跑一次等等,简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企业是非常需要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是不够的,是有限度的。 比如说浙江开创了审批程序简化的很多方面的先例。要求不要为难企业,不要为难老百姓,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其他地方也向浙江学习,有的提出零跑动,浙江不是说跑一次,我一次都不让你跑。有的地方说不仅不要你们跑,我还跟你跑。但即便如此,它总是有个限度的。清单在缩短,终归需要有必要的审批,时间在缩短,终归该用的时间还是要用的。执意如此,就会走向荒谬、陷入被动。营商环境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
为何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企业却没信心
为什么我们的营商环境建设越来越好,企业却没有信心。说明企业看重服务,看重程序的简化,看重效益的提升,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关键在于,企业碰到困难时,是不是有人真心的及时的给你提供解决的方案,帮你把事情办妥。我们现在很多政策是普惠的,具体到企业,就体现得不够充分。市场主体,最根本的需求和期盼,是制度的公正、政策的稳定和管理的规范。 比如,前几年疫情制约非常严重,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运转非常困难。不管是否开张,房租、水电、人工成本等是要付的,国家给了一条政策,疫情期间要减免房租。但实际结果,有些企业执行了,有些企业反而是借助机会趁火打劫。很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享受到国家普惠推出的疫情期间减免房租的让利政策,感觉不到。我遇到一家企业,它是利用这个时间涨价,不交租就扣押财产,把人轰走。这说明,我们工作的个性化定制化不够。企业需要的是,发展道路上的一对一的排忧解难,或可称作雪中送炭或者定制化个性化服务。 从四方面提振和增强企业信心 市场主体最需要的是什么?是需要从给方便给优惠到强信心,强信心。它将比一般性的简政放权更能提振和增强信心。企业需要的是投资后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不断发展壮大。不在于简化审批程序,不在于隔离,跑一次还是跑两次,企业觉得该跑一次就跑一次,该跑两次就跑两次,只是不希望本该跑一次,但却要跑三次。企业需要的公正的制度,国企民企同样的公正,区域内企业与区域外企业同样的公正。还需要稳定的政策,不希望今天的政策是这样,换了班子、领导后就有变化。 营商环境对我们的企业持续做优做强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一是要健全行政责任机制,推动行政管理走向细、实、特、快。二是要着力完善基础制度,化解市场主体的“生存成长”忧虑。三是要推动建立公正市场,保障所有市场主体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四是要建立稳定透明的政策体系,化解“时过境迁”、“人走茶凉”的政策环境变换困局,促进“放管服”从“给方便”上升到“强信心”。
企业需要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发展
企业自身更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生态。从实践看,一是无论环境多么不好,都有企业脱颖而出,很多企业恰恰是在困难危机面前崛起了,成长了。二是有些企业能够做到持续的辉煌,做到持续的发展,而有些企业却只是昙花一现。 这同时说明,我们的企业发展不仅仅靠外部环境,还要靠自身。企业一定要规范自身的行为,来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是要深入了解并紧跟国家产业的政策导向和区域战略的方向发展。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直接承载者和推动者,国家产业政策是产业发展的指南,顺着政策走,机会无穷,逆着政策来,前途堪忧。房地产企业起起落落,是深有体会的。我们在2015年曾经想刺激一下房地产,刚出台一些政策随着市场形势变化接着很快就扭转了。2016年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因城施策。但很多房地产企业并未认识到国家政策的重要性,该扩张的还在无节制不停的扩张。 政策的影响有一个过程,有滞后期,就如同刺激政策同样有滞后期一样。不适应国家政策的调整,不等于说能够规避。政策调整后,依然故我,还是坚持高负债的旧模式,必然会陷入危机。 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这样,涉及到很多的红利,企业把握住了,就会有回报。很多企业跟着国家战略走,得到了好处。
坚持调动职工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要致力于调动全体职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产权结构如何,都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的活力。企业的活力来自于员工的活力。资本的利益,实际上来自于维护和提升劳动者的权益,辩证关系要处理好。过去上百年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管中窥豹。 在手工作坊和工厂制的时期。当时的老板,我们形象的称他为一个人的资本主义。后来出现了股份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我们称其为几个人的资本主义。有些企业为了发动员工,让他们发挥积极性,就发展了员工持股。我们称其为人民资本主义。再后来,吸收了一些外部董事,不需要资本投入就会成为股东,我们形象的称其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这个演变过程表明,它是想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来让企业成长壮大,而不是越搞越窄。 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就是一定要尽量的发挥员工、职工的创造性,一定要解决我们现在资本和劳动的严重分离。一个高管动辄上亿的工资还加上股权,而另外一部分员工几千元钱一个月,这样的企业是很难长久走下去的,一定要认识这个道理。
民营企业需要知敬畏、善进取
三是要把创新作为基本的追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只是现在创新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过去是各领风骚几十年,后来演变成各领风骚十几年,再进一步演化到各领风骚三五年,现在已经是一年几个月就迭代一次。所有的都可以变,唯一不变的是创新。如果一个企业不创新,一定会淘汰,一定会落后。 四是要坚守经营和创业的底线。这对于每家企业都很重要。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不仅要善进取,同时要知敬畏,要守住底线,心有所惧,行有所止。有了权不狂,做大了不飘。我们很多企业之所以不能强盛,不能做优做强,与此有关。一有钱就狂妄起来,一做大就飘了,眼中只有资本,与政府背道而驰,不把别人放在眼中,一定会出问题。 我们希望和支持中国民营企业做强做优。也希望企业把握正确的经营之道,忌违法乱纪;忌践踏爱国主义;忌搞家族管理;忌盲目扩张;忌背离政策导向;忌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忌一锤子买卖,不讲信誉。
(本文根据“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论坛”讲演部分内容摘录节选,未经本人确认。)
|
范恒山:推动企业持续做优做强的两个关键之道
2023-12-16 | 来源: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