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银监会发布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披露了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数据。《报告》在述及“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工作”时列举了:继续强化房地产贷款的风险防控;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规范清理;严防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等。
《报告》称,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进,目前部分城市房屋销售量已经出现下滑,房价有所回落,土地流拍或底价成交现象明显增多,开发企业资金链普遍趋紧。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形势,银监会要求银行密切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变化,增加风险排查和实地走访频度,全面掌握授信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的融资情况,加强对土地、房产等押品的及时估值和持续管理;在严格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的前提下,应首先满足首套、小户型、自住购房的贷款需求。
针对时下热议的民间借贷问题,《报告》称,今年以来,一些地区民间借贷市场日益活跃,高利贷、非法集资活动有所抬头。为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体系蔓延,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筑牢与民间借贷市场的防火墙,同时,继续认真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贷款新规,切实做好贷款“三查”和全流程管理,防止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进入民间借贷市场。
《报告》披露,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资产组合中,各项贷款余额为43.0 万亿元,比上季末增加1.1万亿元,同比增长16.7%。
各类商业银行中,资产余额同比增长最快的是农村商业银行,增幅达43.1%,部分原因是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增加,其次是外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幅分别为29.6%和27.5%。
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38 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38%,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同比分别上升0.17和0.98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方面,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3%,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其中,323 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8%。
资产质量方面,《报告》称,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水平稳中有降。三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078 亿元,比年初减少258 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5%,比年初下降0.18 个百分点。
前三季,银行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同比增长109.8%,总规模高达1669亿元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实施在即,商业银行在去年大规模股权融资之后,今年将目光转向次级债、混合债等债务工具。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而发行的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同比增长109.8%,总规模高达1669亿元。换句话说,前三个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混合债的规模翻番。
所谓次级债,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混合债则是针对巴塞尔资本协议对于混合(债务、股权)资本工具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种债券形式。上述两种债务工具,均是商业银行补充附属资本的主要渠道。
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主要商业银行大都实施或者公布了次级债发行计划。其中,工商银行发行次级债380亿元;中国银行发行次级债320亿元;农业银行发行500亿元;而建设银行发行次级债400亿元。
今年商业银行次级债、混合债发行规模翻番,加之2010年开展大规模的股权融资,商业银行所有这些举措均指向一个目标:达到并且持续达到2012年即将实施的新监管标准。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银监会2011年第四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分析会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专门强调,要稳步推进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他还表示,商业银行要提升稳健发展内生动力,制定过渡期达标规划。
今年5月初,银监会推出《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对银行资本、流动性指标、贷款损失准备等提出新要求。其中对资本的新要求更是新监管标准的重中之重。
具体来看,新要求指出,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还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在此之前,根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仅被要求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并且银行也并没有系统重要性和非系统重要性之分。
根据上述指导意见,2012年初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在2013年底和2016年前达到新监管标准的要求。
目前来看,经过轮番再融资,中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已高于监管标准: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3%,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利率尚未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利润依然严重依赖信贷利差局面并未改变。而长期依赖外部市场补充资本的模式难以持续,因此,通过银行内部资本积累满足资本监管要求,将成为下一步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 |
银监会:密切关注房地产贷款风险
2011-11-20 |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