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媒体报道,15日晚间,券商纷纷传出消息,市场极度关注的IPO终于有望再度重启,发审会最快将于下周召开。对此,证监会16日早于微博发布消息称,目前还没有召开首发企业的发审会,相关工作进展略晚于前期预计的工作进程。
证监会:下周召开IPO发审会并不属实
据相关媒体报道,15日晚间,券商纷纷传出消息,市场极度关注的IPO终于有望再度重启,发审会最快将于下周召开。证监会电话通知要求,已更新及近期准备更新财务数据的IPO企业,均需在周四下班前将材料报送发行监管部;已更新财务数据的企业,本周将全部进行预披露。
对此,证监会回应:“自去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发布以来,中国证监会一直按照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的要求,正常推进首发申请审核工作。因在审企业需要补充最新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等,目前还没有召开首发企业的发审会,相关工作进展略晚于前期预计的工作进程。随着企业补充材料工作陆续完成,具备条件的企业将按照正常程序推进后续审核工作。召开首发企业发审会前五天,中国证监会将依规定发布会议公告,公布上会企业名单和会议日期等。”
历史沿革:至今未涉及审核机制改革
90年代我国最早的IPO采用的行政审批制。2000年以后直到2006年,IPO采用核准制。2006年开始,IPO制度变成了询价制。自此新股IPO主板实现市场化,2009年之后IPO规定逐步在探索中完善。
询价制阶段2009年6月的第一次改革完善了询价和申购报价约束机制,消除了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减少了大量资金云集在一级市场追逐无风险暴利,限制了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网上认购规模和机构投资者在网下、网上认购的特惠地位,提高了认购的公平性和中小投资者的中签率。
但定价市场化之后出现了一些股票高价格、高市盈率发行,由此导致了超募资金及新股上市破发的问题。
随后2010年8月的第二次改革扩大了询价对象,完善中止发行和回拨机制,但从效果看,依然存在新股高价发行、告示率和超高募资金的“三高”现象。
前两个阶段的改革是将完善询价和申购报价的约束机制作为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而2012年4月的第三次改革与前两次相比,在涉及面和力度上更加广泛,愈发深入。
2013年6月的第四次改革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取向,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券商自主配售权,拉开了资本市场改革的序幕。
但遗憾的是,此次改革没有涉及审核机制改革,因而被市场解读为“没有触及灵魂”。特别是监管层对万福生科造假案的严惩,已经清楚表明了发审委并不具备替市场把关的能力。
而去年证监会新公布的“意见”正式稿,最大亮点在于“审核标准透明化”和“审核进度同步公开”。虽然没有改变当前的核准制,但这项微调却是向注册制过度的必要条件。
专家观点:IPO无论何时重启都是利空
分析表示,无论IPO何时重启,对市场而言都是利空大于利好的。“因为一旦有新公司上市,主力资金以及散户都会抽出资金去买新股,而已有的股票交易将会萎缩,对整个资本市场注入消极因素。不过,暂停IPO对个别板块也是利空,比如说次新股板块,今天次新股板块就受到证监会否认重启IPO的消息而直线下行,当然从2、3月份开始直到现在,次新股板块也一直在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总的来说,A股历史上屡次IPO重启后,在前6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累积收益率均值基本为负。IPO重启最大的伤害在于投资者情绪,短期内冲击指数表现,随后市场将恢复原有的运行趋势。
本次IPO重启对市场的冲击力从心理层面难以免除在短期内的担忧。和以往一样,新股发行带来新标的的供给,从而将部分资金分流至一级市场,进而改变资金供需格局,导致市场下跌。
不过也许投资者的信心可能不像以前那么脆弱。据华泰证券估算,目前已过会的83家企业一共预计融资558亿元。而年初至今,A股股权再融资规模约为2323亿元,二者规模比较起来显示出IPO新股扩容短期并不会给市场带来较大的流动性压力。
虽然放开IPO短期可能会冲击投资者信心。但如果长期停止IPO,表面是为了维护股市信心,但却损害了那些希望通过上市融资的企业利益,并间接导致中国金融体系的混乱和风险提升。
“其实重启IPO或者不重启,投资者都会不满意,重启的话对整个市场都是利空,不重启,投资者只能投向已有的股票,那些投资价值不是那么高的股票,蓝筹股和优质股无法上涨。但是我个人认为人为控制IPO的做法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终究它的闸门要放开,投资者希望监管部门尽可能监管到位,保证一些优质的公司上市。”专家说。
|
证监会辟谣IPO再启时间 分析称闸门终要开
2014-04-17 | 新华网
------分隔线----------------------------
- 上一篇:十余城公积金闸门收紧财政压力大系主因
- 下一篇:2014年3月全国公共财政收支情况
------分隔线----------------------------
相关阅读
·国有行多数房地产业贷款余额增加 中行增超千亿 24-04-03
·2023年末广东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09万亿元 24-04-03
·公司信用类债券是实体企业第二大融资渠道 24-03-18
·广州房地产融资第二批“白名单”纳入116个项目 24-03-18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4.92万亿 同比多增162亿元 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