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近800万亩未利用土地的黄河三角洲正尝试以类似“碳交易”的方式交易土地指标,并有望成为未来中国的“地仓”。
日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山东省东营市国土资源局获悉,该市已有偿转让土地指标2万亩,实现财政收入6亿元。
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买卖”:把未利用土地整理开发成耕地,不但可以作为耕地发挥自身效用,还可以将土地指标拿去交易获得财政收益。
黄三角土地整理热潮
山东尝试土地指标交易的基础是黄河三角洲近800万亩未利用土地。
根据山东省的评估,“黄三角”现在792万亩未利用土地中,适宜开发的土地有482万亩。除了未利用土地之外,因为黄河出海口淤积,每年还给该区域带来1.5万亩“新生”土地。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东营市河口区的3万亩未利用地开发即将完成,预计新增1.28万亩耕地指标,等完成验收后就会进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系统,成为可以流动的新增土地开发指标。
东营市今年还将继续启动4个开发项目,建设总规模为26.3万亩,预计新增耕地8.98万亩。此外,“黄三角”另一个重要地区的滨州市今年计划开发整理未利用地12.5万亩。
按照山东省的计划,从去年开始的10年内,将开发未利用地200万亩,这将带来100万亩建设用地及70多万亩耕地。
按照国土资源部规定,从2007年起,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必须实行“先补后占”,国家每年给山东省建设用地指标约30万亩,缺口近一半。
对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开发整理,无疑将大大缓解山东经济发展中的用地指标约束。
指标交易将常态化
东营市国土资源局相关人士昨日告诉记者,上述土地指标主要卖给了青岛、烟台等经济发达市,那里的土地指标是“稀缺资源”,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交易采取的是双方协商方式进行。双方谈好价格后,共同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同意后办理移交手续。
按照山东省去年公布的《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意见》,这种交易今后有望常态化。
《意见》称,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将组建土地指标交易管理机构,设立土地指标交易有形市场,提供交易场所、发布交易信息、代理交易行为。
山东省认为,通过“黄三角”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可以增加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在满足本地需要后实行土地指标全省异地有偿调剂制度,既可以为本地区拓展发展空间,也有利于缓解全省土地供需矛盾,并为黄河三角洲发展筹集建设资金。
整理效果有待观察
记者了解到,对“黄三角”未利用地的整理开发,地方政府现在采取的是财政出资设立专业开发公司的形式进行。
其中东营市出资16亿元成立了东营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并成为该市未利用地开发实施的主体。
但开发整理土地也面临诸多瓶颈。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土地“权属”问题。
山东省发改委的调查资料表明,滨州市截至去年共有未利用国有土地115万亩,在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就有55万亩。其中出让土地45万亩,出租土地10万亩。可以说,条件较好的未利用土地此前已经“名花有主”。
从去年开始,滨州市开始收回这些土地。当时政策是,对出让的未利用国有土地,以每亩1.65万元的补偿价格回收;对出租未利用土地,按照每亩7200元的补偿价格回收。
再一个瓶颈是,如何确定土地整理的效果。
“黄三角”地区由黄河携大量泥沙填海沉积而成,地下埋水浅,土壤结构不稳定,易返盐,在蒸发大于降水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记者注意到,越是靠近黄河入海口,树木就越矮小。这是因为,树木根系向下伸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卤水,从而不能生长。
一位在当地承包土地的浙江商人曾告诉记者,这里的土地种植苜蓿还可以,种植其他农作物,就不划算。
在这种情况下,“黄三角”土地整理的效果,还有待观察。
|
黄河三角洲掀土地整理潮或成未来“地仓”
2012-05-10 | 地产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