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爱我家房产经济公司副总裁胡景晖的观察,目前北京市以天通苑、回龙观为代表的“第一代经适房”均已完成了“商品化”过程。昔日业主利用旧有政策的漏洞,或已上市套现,或已转赠给子女及亲属。
从2006年开始,北京市逐步调整经适房供应方向,优先向城八区拆迁安置居民倾斜。由于城市危改、文物保护、市政建设、奥运场馆建设和城中村整治等造成的拆迁居民每年约为6至7万户,迫使政府逐步将经适房政策与城市中心土地置换政策捆绑一处进行,对社会“散售”的经适房越来越少。今年2月,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也表示,
北京市“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万套保障性住房,且将以公租房等租赁型住房为主,由过去的租售并举,转向以租为主。
重庆早在几年前就已停止经适房建设。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孙力告诉记者,目前重庆正在整合各类保障房,把过去的廉租房、经济租赁房和公租房融为一体,以单一的品种实现分类保障。今后各类房子将逐步并轨至公租房项下。孙力表示,此举意在保持国有资产不流失,杜绝过去经济适用房销售出现的利益输送问题。
广州市不久前就是否应该停建经济适用房展开了一场官民对话。该市住房保障部门在听取业内人士意见的基础上表示,今后将逐步降低经适房、限价房的建设规模,并研究对已售经适房循环使用的管理政策。业内人士据此认为,“经适房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不会太远了。”
在诸多大城市保障房一片“退潮”的大背景下,尽管上海市重启了旨在完善制度的经适房新计划,却仍被一些业内人士指责是“复辟”行为。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此前获悉,今年地方及全国两会期间,上海市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均对政府提出的500万平方米经适房建设计划表示质疑或反对,认为建500万平方米经适房仅能满足8万户家庭住房需求,“受益面窄,寻租空间大”。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严诚忠告诉记者,迫于这种质疑和反对声音,上海市政府官员曾修正对住房保障体系的相关表述,强调上海市要构建经适房、拆迁安置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在严诚忠看来,这或许是给日后的经适房逐步淡出或与其他房子并轨留下余地。
经适房新功能
上海市重启“新经适房”计划的大背景,是2007年住建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的新版《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经适房属性定位做出了重大调整: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
|
住建部拟为经适房改名(2)
2011-09-29 | 新华网
- 上一篇:国务院:继续增加资金投入推进保障房建设
- 下一篇:重庆10月首征存量房房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