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对策-中地会

马晓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对策

2024-12-24 | 中国经济新闻网

我要分享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发展,将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首先,新质生产力采取的是新的工艺路线和新的动能配置,无论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新兴产业,都能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新动能。其次,新质生产力孕育出了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将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对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转型起到引领作用。因此,着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再次,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还为体制机制改革带来新的动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要求社会必须改革那些抑制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提供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于是,一种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体制机制必将产生。

 

        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重点在形成新产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我国既具有诸多优势条件,也存在着一些短板和挑战。比如,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综合国力,有多年积累的技术创新条件,有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空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有一定的基础支撑。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但是,还需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人力资本支撑不足,尤其是实现科技创新颠覆性突破的领军型人才高度缺乏,国际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较多,体制机制改革还在路上等,都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瓶颈约束。为此,提出以下路径和对策。

 

        一是在重点领域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集群,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近几年,虽然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量子通信、5G/6G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核聚变技术)、物联网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上取得了突破,但从发展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创新视角来看,仍存在诸多短板。比如,部分重大技术装备供给短板突出,核心基础零部件可控水平偏低,工业软件、控制系统等发展严重受制于人,关键基础材料安全可获性风险上升,研发试验所需的高端仪器设备对外严重依赖。今后,我国要集中优势创新资源拼强项补短板,集聚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科技力量进行引领性颠覆性科技攻关行动。颁布实施一批支持创新政策,遴选和设立一批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兴建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广一批产业化应用项目,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神经网络、超大规模算力、新一代通信、深空深海技术、新一代材料、新一代互联网、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推进科技创新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二是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突破性创新,要放宽市场准入,给予国有、民营资本平等进入机会,充分调动不同市场主体参与创新、发展新兴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专项资金支持,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抵扣力度,降低对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实施所得税减免,技术成果转让和转化实行税收减免政策等。建立科研风险投资基金,降低科技创新风险成本。鼓励支持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开展公平竞争,促使它们迅速成长为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领军型企业或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企业。

 

        三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本,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先进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人力资本水平高低又是科技能否实现突破性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建立一套特殊人才激励机制,将人才作为突破性创新的重要引擎。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批战略型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批领军型人才,重点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实施有利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制度和政策,在科研经费、试验设备、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吸引科研人员乐意创新、专心创新、大胆创新。从产权承认、收益分配、个人所得税减免、社会地位、成果评价与认定等方面给予特惠政策,激励科研人员创新。鼓励科研人员解放思想,支持他们减少非必要的社会活动,把更多的精力和主要时间投入到专业领域从事创新工作。

 

        四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障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种新型生产关系,这就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更好提供公共服务的新体制机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打通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堵点和卡点,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稀缺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活动,营造开放公平、宽松包容的市场竞争规则,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进一步推进包括财产权、知识产权在内的各类产权制度改革,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支撑。另外,发展新质生产力更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应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最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准入,最大力度地吸引外资外企,积极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关系,将为先进生产力的形成提供强大推力。

 

 

 

 

------分隔线----------------------------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