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做保障房没有找到赚钱的模式,只要不亏本就会参与。但是一般意义上来说,保障房建设会占用大量的资金,如果考虑资金等资源的机会成本的话,对于房企来讲是做的多亏的多”。谭华杰说道。
而对于保险资金助力保障房建设,众多保险界人士亦强调需要政策配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平安(601318,股吧)董事长马明哲就曾建议,对保险资金参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收支持政策,减免相关税赋。
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支持保障房建设是筹资的一个有效手段。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及交行曾集体表态,将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不过,北京商业银行某分行信贷部张姓经理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贷款额度非常紧张,银行是否有足够的动力提供给保障房建设仍是个疑问。
“地方政府应配套优惠政策条件以激发银行的积极性,如给予地方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否则,各家银行对保障房建设,很可能只是应景的表达。”上述张姓经理向本报记者表示,政府就该制定出一套公正、透明、清晰的标准来引导民间资本、银行加入其中。
土地财政恐将成重要手段
吸纳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政策支持,而这则意味着地方财政要为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社会资金的投资回报作出贡献。从这个角度讲,保障房所需资金的最终来源,最后还得地方财政,而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则是土地出让金。“加上各级地方政府共近4000万亿元的财政资金,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恐怕还得必须依靠土地财政。”上述张姓经理向本报记者说道。
“不靠卖地,还能靠什么?”一位不愿具名的市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9109亿元,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5%,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71.68%,占到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9.3%,在沿海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政府财政收入。
在土地财政的背景下,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土地就是资金,土地与资金,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政府划拨出了多少土地,其实也就等于划拨出了多少资金,或者也可说相当于少收了多少土地出让金。
早在今年2月,住建部就已经开始陆续向各级地方政府签订了保障性住房的目标责任书,其中要求在今年内要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明确规定,必须在今年的10月31日以前要全部开工,否则主要领导要遭到行政处分乃至降级或免职的处罚。
业内人士表示,当建设千万套保障性住房演变为地方政府的政治任务,在地方财力吃紧情况下,可以预见土地收入会成为地方政府建保障房的重要筹码。长期被人诟病的土地财政或许在今年会愈演愈烈。
辽宁省辽阳市某领导也曾表示,现在财政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事权承担多,责任较大,“针对保障房建设资金的筹集,地方政府也是很头疼”。
|
今年保障房建设资金筹集任重道远(2)
2011-04-18 | 中国联合商报
- 上一篇:64家房企年报经营现金流骤降
- 下一篇:商业地产回报率约6% 为历史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