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价真降了(民生视线)(3)
2011-11-24 | 人民网-《人民日报》
舆论不支持“房闹”
——业主维权应遵守市场规则,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
每次市场调整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类似的现象,“房闹”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京、上海等地,由于开发商大幅降价促销,使不少在高点买房的购房者的房产“纸面价值”一下缩水几十万元,引发了他们的不满。和2008年底房价下降时类似,老业主们要求开发商退还差价,甚至出现围堵打砸售楼处等过激的“维权”行为。近两个月来,北京、上海等地,仅媒体报道的此类事件就有十余起。
张大伟认为,在目前楼市拐点特征明显的情况下,降价项目出现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开发商销售过程中有部分违规行为或者承诺;二是多年来楼市畸形发展,房价从来没有真的跌过,这使得购房者忽视了房屋作为商品不仅会涨,也会跌。“享受了多年泡沫与暴利的楼市,将投资赌在房子上的人们,在本轮调控中更应该增加风险意识,那种只涨不跌的楼市‘博傻’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2008年底相似情况出现时媒体纷纷声援不同,近期多数媒体均发表评论,呼吁购房者遵守契约精神,理性应对房价调整。专家认为,房价合理回落是民心所向。在房价上涨过程中,购房者并未平分利润给开发商,所以在下调的时候也很难要求开发商退差价,降价就闹纠纷明显不符合契约精神。
对地方政府而言,这种维权行为事关社会稳定,甚至可能成为调控松动的推手。但处在风口浪尖的上海市政府第一时间公开表示:“商品房销售价格是由房地产企业和购房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约定,房地产企业也应该按照规定实行一套一标明码标价,接受监管。如果在购房合同执行中发生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业内人士普遍将其解读为政府并不支持“房闹”,坚持调控的决心十分坚定。
“我们会协助这些购房者和开发商商讨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打砸售楼处的方式是不支持的。”某省会城市政府官员告诉记者,地方政府也会高度重视楼市降价引发的“房价焦虑”和“退房纠纷”,做好抚慰和风险教育。同时要格外加强对市场的监管,警惕可能发生的价格欺诈,保护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房价真降了(民生视线)(3)
2011-11-24 | 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