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央行宣布自第二天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即国内贷款利率市场化正式开始。对于这个决定,市场评价基本上是正面的,认为这是中国迈出利率市场化的最为重要一步。但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这个决定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对当前实体经济与银行的影响与冲击是微小的。
不过,在本文看来,这个决定的实质性意义同样巨大。
尽管从短期来看,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不会引发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因为,在当前国内银行体系可贷资金不足,市场融资饥渴症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要指望放开贷款利率下限管理而让银行利率水平全面下移是不可能的。反之,银行信贷定价自由度增加,利率水平向上的概率更高。对中小银行来说,这种情况会更明显。这就是为何前几年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但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并没有随政策变化而起舞的原因。当前的情况更是会如此。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其意义非同小可。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已经迈出最为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更是不可能),也意味着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将发生巨大变化,而这些行为方式的转变是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形成的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贷款利率全面开放对当前市场的影响与冲击很小,正好说明出台时机合适。因为,任何一次经济政策的出台,都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如果政策出台既对市场中长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对短期利益影响不大,那么这项政策的实施成本就会降低,达到的效果就会好一些。
所以,在本文看来,这次央行决定对国内银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并非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而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政策的改革。这种改革将对中国金融市场中长期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银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仅仅是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化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央行如何有规划地放开银行存款利率,这才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化的核心所在。因为,贷款利率是银行的收益,而存款利率是银行的成本。如果利率市场化只是收益放开,成本不放开,当银行对贷款利率有完全的定价权时,银行的过度信用扩张行为就在所难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信用扩张越是过度,其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越多(因为在可贷资金紧张时其利差水平会越来越高)。如果这样,不仅会让银行推高融资成本,也可能让这些高成本的资金流入高风险资产(特别是房地产),从而推高各种资产的价格。
还有,利率市场化最核心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因为,存款利率是银行的成本,只有放开存款利率才能让银行进行有效的风险定价。因为,银行贷款的成本约束要求银行行为更加谨慎、合理、商业化,其他商业性行为之外的因素也就会逐渐退出市场。因此,在全面放开银行贷款利率后,不要因为所谓的存款利率放开的“条件论”而错过存款利率开放时机,否则,中国金融市场所谓的创新的套利行为又会全面出现。只有全面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才能形成金融市场有效的价格机制,让市场供求关系主导市场,让金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因此,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够仅是认为当前放开存款利率的制度条件、市场环境等方面不成熟,而是应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规划,并以渐进的方式程序化地进行。这样不仅会给市场一个清楚明确的预期,而且能够引导整个金融市场的行为逐渐朝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前行。这样,存款利率市场化就容易顺理成章了。政府管理部门特别要注意,不要认为因为存款利率放开的条件不成熟所以中国存款利率市场遥遥无期。如果是这样,当前贷款利率全面放开的政策效度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存款利率放开的规划及预期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政府还应密切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银行管理层有着绝对权力,且对这种权力的约束有限。而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有可能为这种绝对权力增加了寻租的空间。早些时候,不少银行管理层利用手中的权力用贷款套利是十分普遍的。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后,这种权力套利会不会更泛滥要密切关注。
二是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是一种非对称的利率市场化。这种非对称的利率市场可能揭开国有大型企业加杠杆的序幕,从而使企业资金套利更加普遍与严重。这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产业虚拟化,推高资产价格泡沫,让房地产泡沫吹大。
总之,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这个意义要建立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清楚规划及明确管理预期的基础上,否则,贷款利率全面放开也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
易宪容:利率市场化 放开存款利率是核心
2013-07-31 | 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