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本市新开工保障房已达15.3万套,占全年计划开工16万套这一目标的95.6%。同时,建成保障房7.7万套,已超过7万套的目标,昨日是“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十八大期间中外记者北京市特色项目参观采访活动的最后一天,备受关注的保障性住房成为记者们集中采访的焦点,95.6%的开工率如何完成、超大规模建设的资金需求如何保障、保障房分配如何坚持公平公开……北京市住建委委员、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回应热点话题。
95.6%的开工率如何实现?
“四个优先”确保一路绿灯保障房小区如何避免成睡城?商业、教育相关配套同步进行
“四个优先”确保一路绿灯
昨日上午,中外记者们来到北京市最大的公租房项目京原路7号,已经竣工的8栋鹅黄色住宅楼,分别为28层和29层两种,共可提供2436套房屋,主要为40多平方米到5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和两居室。按照施工规划,小区内还将配建一所12个班的幼儿园和一所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养老院。走进一间4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记者发现这几乎与曾经展示过的“样板间”一模一样,同样的颜色,同样的品牌,同样平整的墙面、清晰的墙角,就连厨房里灶具周围残留的胶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以上。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集中建设,土地、规划、资金是否有保障?
北京市住建委委员、市住保办常务副主任邹劲松坦言确有挑战,为此北京市提出保障房建设“四个优先”原则:一方面优先土地供应,在每年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用地,自2010年开始,明确提出“两个50%”目标: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占全市住宅用地供应的50%以上,建设套数占全市新开工住宅套数的50%以上;2010年、2011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完成全市住宅土地供应的60%以上;今年安排的保障性住房用地总量更是达到850公顷,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做到了“应保尽保”。
同时,对于外界最为关注的建设资金,北京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足额筹集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全市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市区财政预算安排将保障性安居工程放在优先位置,编制住房保障资金专项预算和年度预算,并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时足额拨付。
让保障房家庭住起来更方便,是每个建设者和管理者的理念,为此,在保障房规划选址伊始,相关部门便明确保障房优先安排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区域,积极创新规划审批方式,提前介入设计方案审查,规划布局更加有序,设计质量显著提高,项目优先布局在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周边区域,方便群众工作和生活。同时将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纳入绿色审批通道,优先办理前期审批手续,压缩审批时限。
除了上述三点外,为了确保轮候家庭能够尽早入住保障房,在过去的十年里,北京市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住房供应方式,不断完善分层次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修改完善并出台了新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四个管理办法以及100多个配套文件,基本构建起符合首都实际的住房保障政策管理体系。
保障房小区如何避免成睡城?
商业、教育相关配套同步进行
保障房质量好坏,关乎承租购买家庭的切身利益,邹劲松透露,为了确保为市民提供精品工程,相关部门近年来一方面提高保障房整体规划设计水平,一方面优先选择社会责任感强、信誉好、设计施工水平高的大型企业承担保障房建设工程,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方式。同时,大力推广使用绿色、环保、节能建材,不断提升保障房建设整体水平和品质。建立优良部品库制度和建筑材料产品准入机制,为保障房建设提供优质产品,确保住宅品质。
此外,全面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质量责任终身制,为保障房竖质量保障牌,这个保障牌包括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所有涉及到保障房建设的各级单位的法人和项目负责人,都能在项目的显眼处看得一清二楚,相当于保障房的终身保修卡。既是为了表明贡献,也是为了明确责任,让所有居民对建设单位做到心里有数,老百姓在入住后如果发现房屋质量问题,只要在保修期内,都可以通过物业找维修小组免费维修。
同时还列入年度竣工计划的保障房项目,重点抓好水、电、路、气等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与住宅工程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引导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保障房集中区域配置,方便群众居住和生活。
“以京原路7号为例,我们不仅能提供2000多套公租房,还建设了商业、幼儿园、养老院和食堂等配套设施。其中配建的幼儿园将首先服务于公租房家庭,如果在接纳了小区租户孩子之后仍有余力,将再向周围的小区居民敞开。”邹劲松如此表示。
五年100万套保障房钱从哪儿来?
创新融资模式 多渠道筹措资金
“这两年北京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情况都很理想,不单单是两级财政给力,投资中心成立后最大限度地通过政府投资撬动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再加上银行、公积金中心、私募的支持,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顺利。”邹劲松告诉记者,为破解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难问题,2011年以来北京市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以及引入其他社会资金等多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
为了放大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北京市在2011年6月30日成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市财政直接注资100亿元,这是北京有史以来一次性注资最大的国有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企业,成立后的投资中心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截至今年10月底,中心通过保障房私募债、银行贷款、公积金贷款、银信产品等方式累计实现保障房融资180亿元,中心及下属公司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解决了全市6.8万套保障房的资金需求,特别是4.2万套公租房的资金问题。
不仅如此,在住建部等部委明确提出可依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方案,并将北京市列入试点城市后,公积金成为了保障房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2010年以来,共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总额度达239亿元。
同时,北京市还通过私募债募集公租房建设资金。2011年,北京市9家企业获央行批准发行500亿元私募债用于保障房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发行226.3亿元,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27个、6.7万套。
此外,今年北京市还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47.5亿元用于保障房建设,并充分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作用,截至今年9月,在京银行机构新增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241.83亿元,获得银行投资信用额达上千亿元,有力支持了保障房建设。
北京市保障房建设投资中心副总经理刘志宇透露,除了多渠道筹措资金外,中心也在继续优化投融资程序,研究灵活方便的融资模式,抢抓市场机遇,对符合中心发展战略和支持方向的保障房项目,快速落实建设收购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立足后期运营管理需要,综合分析项目区位、品质、造价、配套设施等因素,做好项目投资分析,严格审慎地推进项目投融资工作,保证项目未来收支平衡,促进中心可持续发展。
“当然有了钱也不能乱花,必须在确保质量的同时,千方百计节省融资成本。”刘志宇透露,针对公租房收益率低、资金回笼周期长等特点,北京市也在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研究探索低成本、长周期的资金来源,加强资金管理,最大限度节省融资成本,降低公租房租金水平,切实惠及广大租户。
“我们测算过,一个中等规模的公租房小区,按照国务院的建设标准,以政府投资+银行贷款的模式建设,银行贷款的利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每个租住的家庭房租每平方米就可以便宜5-7元。”邹劲松介绍。
邹劲松给记者算了笔账,以目前入住的远洋山水为例,目前的融资成本测定的租金为每平方米41元,如果降低一个百分点,最低可以降至34元,最高不过36元,按照50平方米的一居室为例,则一个月最多可以节省350元的房租。“可以说现在很大的一块租金成本都是融资成本,如果这块能压缩,对于老百姓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利好。”邹劲松表示。
夹心层居住问题如何解决?
公租房实现配租2.4万套
在产品结构方面,为完善北京市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引导合理住房消费,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需要,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并创新提出了多主体建设、多方式筹集房源、多元化融资、统筹建设和审核分配等标准的“三多一统筹”建设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开工公共租赁住房项目100余个、10余万套,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在保障性住房供应总量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已配租2.4万套。
对于租金实行“市场定价、分档补贴、租补分离”原则。公租房租金由公租房运营单位按照略低于市场租金水平确定,同时政府根据承租家庭收入水平不同,对平均月收入低于2400元的家庭分别给予10%、25%、50%、70%、90%和95%六档租金补贴,从而做到运营可持续、租金可承受,经过补贴后,各类承租家庭实缴租金占市场租金的4%-80%。
“目前首批公租房配租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包括远洋沁山水、苏家坨等项目的公租房配租任务。”刘志宇告诉记者,对于公租房项目推出的“菜单式”家具家电租赁服务受到普遍欢迎。在首批试点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市级统筹公租房运营管理的体制、架构和服务规范,提出了统一形象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程序、统一设备配置、统一人员培训的“五统一”服务规范。目前,正在抓紧京原路7号等后续项目的配租准备工作,预计年底有望完成6000套公租房配租任务,初步建立起符合北京实际、具有首都特色的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
审核分配如何确保公平公正?
严格执行“三级审核 两级公示”
资金的及时到位,让北京的保障房建设异常顺利,分配进度也快了起来。
来自北京市住建委的数据显示,自首批保障性住房公开摇号配租配售以来,全市累计组织公开摇号140次,公开配租配售15.5万户,全部实现了规范操作、阳光透明。
为了保证房源分配的公平公开,监管部门一方面严格执行“三级审核,两级公示”的审核制度,街道初审时,发挥属地管理、情况熟悉优势,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同时在社区或工作单位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区县复审时,重点对申请家庭住房情况进行联网审查,并在政府网站或者相关媒体进行公示。市级备案时,通过建立的保障房资格审核平台与房屋交易、权属、住房公积金、民政、公安车管、社保、地税等数据系统的信息比对机制,对申请家庭住房、资产、收入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另一方面,严格房源分配管理。坚持“公开摇号、顺序选房”分配制度,做到分配政策、分配程序、摇号房源、配租配售对象、摇号过程、摇号结果“六公开”。摇号过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进行监督,摇号结果由公证部门公证并通过政府网站向社会公示。在“现场选房”环节,严格执行资格验证、顺序进场、确认房源程序。
此外,北京市过去保障房的摇号一般都是每个区县负责本区县的摇号。考虑到申请家庭的实际情况,邹劲松透露,京原路公租房项目正在研究试点全市统筹摇号配租,即在满足石景山区申请家庭需求的前提下,拿出部分房源用于全市统筹,比如考虑人口疏解区以及相邻区的需求,这也意味着其他区县符合条件的申请家庭有望能配租到该项目。
恶意拖欠物业费怎么办?
谁持有 谁分配 谁管理
随着保障性住房审核分配总量的增多,后期管理开始提到各部门的重点日程当中。
据邹劲松介绍,目前北京市已经创建使用监督管理、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后期管理模式。一是明确保障房后期监督管理责任。在市区街三级设立后期管理机构,落实编制,保障经费。对出租型保障房按照“谁持有、谁管理”的原则,由房屋产权单位负责对保障房使用情况进行日常巡查,定期复核家庭资格。出售型保障房按照“谁分配、谁管理”的原则,由房屋分配区县负责,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物业服务机构协助做好日常巡查工作,二是坚持物业服务市场化,选聘专业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管理,对商品房配建的保障房小区实行同质服务,保障服务质量,三是完善保障房小区配套服务设施,成立社区服务站,综合开展医保、养老、婚育等服务,共同营造互助友爱、和睦相处的社区环境。商报记者 齐琳 通讯员 姜丹/文 史鹏飞/图 韩玮/制表
“找钱”主任的记事本
保障房建设特别是公租房建设,对资金的需求量都是巨大的,在有了充足的土地、审批又提速的情况下,如何筹措巨额的保障房建设资金成为摆在建设者们面前的难题。
这是邹劲松的记事本里最“清闲”的一天:上午9点半至11点半,召开媒体恳谈会,介绍今年北京保障房的建设进度和未来政策走向;下午1点,与国开行商定经济适用房试点项目贷款下一步放款的情况;下午3点半,与投资机构会面,商讨发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可行性;晚上6点,与公积金中心确认下一步放款的项目具体情况……
正是由于无数保障房建设、管理者的不懈努力,北京市近年来保障房建设才能够逐步大踏步前进,保障房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梦想。
|
全球媒体聚焦保障房建设北京模式
2012-11-14 | 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