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新区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标志着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座一线城市都提速城市多中心建设。
除广州外,北京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实施“通州战略”,计划建成一个功能综合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上海更是屡屡提及“多中心”,该市的“2040年总规概要”就提出未来将培育形成若干城市副中心;深圳最新的“东进战略”也意在构建该市的第三个经济中心。
发展副中心或多中心成必然选择
2015年末,北上广深常住人口分别为2170万人、2415万人、1350万人和1138万人,常住人口总和占全国5.15%,而经济占全国的比重高达12.34%。
大量人口的快速汇集带来交通拥堵、高房价、公共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问题。尤其是对于京沪两市而言,资源汇集效益却难以提升的临界点已然来临。
今年的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通州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也是北京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空间布局调整。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
上海则一直是“多中心”发展的实践者,浦东的发展被认为是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不过,上海在其“2040年总规”中还明确,未来仍将发展青浦、松江和嘉定等若干“新城”。此外,近期上海还提出,将按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目标,建立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空间体系,促进城市空间与交通建设协调发展。
从现状来看,尽管广州经济总量和增速在全国仍均保持高位,上半年为8844.31亿元,增速8.0%,但其增长动能仍是以越秀、天河为主的中心城区,地理位置上看经济过于集中。
从未来发展来看,为了实现提出加快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目标,广州显然离不开南沙的港口和自贸区建设。因此广州提出,要把南沙新区建成国家“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枢纽、珠三角汇集高端要素的先导区,以及打造成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贸易、物流综合枢纽。
交通是广州打造副中心的重点基础
从国外经验来看,当一个城市发展为超大城市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裂变出“卫星城”的方式进行疏解和获得进一步发展,但我国的现实决定,副中心是一种更适合方式。
以广州为例,南沙新区叠加了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政策优势,这决定南沙在广州乃至广东省具备独一无二优势。
南沙的优势还在于,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拥有珠三角地区少见的连片土地资源可供发展、因毗邻港澳而具有开发发展的巨大优势。同时,南沙目前底子还较薄,依赖主城区的带动更为合适,直至其内生动能足够强大。
如何加强副中心与中心的发展联系性仍是重点,交通被认为是基础。广州提出,建设南沙连接中心城区的快速轨道、快速道路体系,实现半小时内直达中心城区,到达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等邻近城市,1小时内到达珠三角主要城市。
南沙自贸区商业生活氛围有所提升
广州提出,精心规划建设南沙港、明珠湾、南沙湾、蕉门河中心区等7个自贸区功能区块,布局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对接港澳地区和广州中心城区。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南沙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已有5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南沙投资落户,超过50家各类总部型企业进驻;商业方面,除了奥园跨境电商“奥买家”、南沙风信子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自邮行等十余家跨境电商体验中心陆续入驻,还有南沙万达广场以及无数个小型商铺开业,大大加强了南沙区的商业和生活氛围。 |
北上广深开启“多中心”时代 广州定南沙为副中心
2016-08-15 | 中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