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的影响正在逐渐向房地产开发的下游传导。昔日热闹非常的上海宜山路建材市场今年以来的生意颇为冷清。
由于没有顾客,大自然地板销售点的两位销售人员多数时候都坐着发呆,只要见到一个客人,就会如饥似渴地贴上去。
据销售人员介绍,该门店的销售量比去年已经有大幅回落,入暑以来更是从上半年的月均销售600~700平方米跌至500平方米。
事实上,大自然地板的遭遇只是当下市场中的一个缩影,《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楼市低迷使得目前上海一些建筑、建材公司受到冲击,不少公司业务量都出现了超过一成的萎缩。
“房地产方面的开工缩减是不争的事实,对建筑、建材市场的影响是必然的。”近日,一位曾在知名上市建筑企业工作的刘先生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他指出,资金、时间成本加上通胀的风险已成为建筑业的大敌。而信贷收紧抓住了开发商的资金源头,长此以往,恐怕会让建筑、建材业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甚至被拖垮。
建筑业风险初露端倪
“今年的总体业务量略有下滑,但是因为我们不仅在上海,在其他大中城市都有布局,所以相对来说可以均衡一下。”舜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对记者如是说。
上海建工(600170,股吧)生产经营部工作人员亦向本报记者坦言,建筑行业总体趋势确实在下降。“投资步伐放缓,投资规模缩小,所以表现在成交金额上,我们住宅类今年少掉了一些。”据她估计,住宅类业务减少的量可能为10%。不过,该人士表示,和此前金融危机期间因资金链紧张导致停工相比,公司目前受到影响暂时还不算大。“这次我们的大部分建筑合同都是与老客户合作的,比较稳定,一般不会受到影响。而且采购原材料的时候,我们由下属的材料公司来做,储备比较充分,价格的影响也不大。”
和上述大型建筑企业相比,一些中小型建筑公司的日子或许更加难熬。有消息显示,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行情惨淡,市场中开发商拖欠工程款的案例正在增加。上海杜跃平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杜跃平曾向媒体介绍,诸如拖欠工程款的案件,今年的受理量正在大幅增加。仅他接办的这类案件就增加了50%以上,其他各家律师事务所今年也接受了大量类似案件。
“虽然在开发商的成本里,建安并不占大头,只有20%~30%,但是到最后关头,尽可能降低支出就是利润最大化。”刘先生指出,随着宏观调控,资金补充速度迅速减慢的情况下,开发商支付的愿望和支付的能力必然降低。“那么,原先预定付给施工单位的钱能拖就拖,因为物价波动产生的额外建筑费用,建筑商也未必能向开发企业结算得到。”
|
楼市低迷 建筑建材商遭殃
2011-08-23 |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