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业内人士认为,与明年与后年的分配和管理相比,现在保障房的建设还是较为简单的环节。在分配环节,问题可能更多。一家在北京已经开发了一个大型限价房项目的开发商向记者抱怨,整个项目开发商损失1.6亿元。但好在有旁边的商品房项目收益可以弥补。“地方政府只要求我们把保障房建好,之后的事情他们并不怎么关心。因为是保障房,一些后续手续没有政府配合办不下来,但是每个环节我们都得催着政府办,他们却根本不急。包括限价房卖给哪些人,政府也不管。因为保障房不能打广告,我们自己到各居民区去推介。最后的结果是,只要能在居委会开个收入证明,我们就卖给他房子。”开发商介绍。
分配的乱象不容小觑,而后续管理才是最大的难题。根据记者了解,到目前为止,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形成成熟的保障房管理机制。这直接涉及保障房投资主体如何回收投资。而业内对保障房究竟该建在哪里,谁来承担主要的建设责任,目前还在混乱的争议中。保障房该集中还是该分散,该在市中心还是市郊区都是争论的焦点。
目前,多地试行的政策是,开发商在商品房项目中配建5%的保障房。有人支持这一做法,认为可以避免保障房过于集中而出现“贫民区”。但有政府人士指出,一个城市房地局主管保障房的工作人员较少,全市保障房分散在大量的商品房中,如何管理是个大问题。另外,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保障房建设任务,转移到开发商头上,后者以逐利为目标,保障房的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
于是有人建议保障房应该由政府出资,集中建设,集中管理。但保障房比较集中的区领导又头疼起来,一个主要居住人群是被保障群体时,这个区的消费水准、商业配套、投资环境都将下降,进而治安成本、教育医疗等区政府需要承担的成本会大幅提高。
另外,以公租房为代表的这一轮保障房,哪些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分配办法?后期如何管理?公租房如何退出市场,并收回成本?这些问题都尚待解决。曾有专家建议,开发商持有公租房10年,然后可以商品房价格出售。但在开发商看来,这一点都不划算。谁有能力对一个上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公租房项目持有10年?一些开发商并不认同这种方式。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轮保障房建设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政府融资平台坏账。最终的解决办法是由中央财政统一买单,甚至可能一次性剥离这部分不良资产。另外,我国还需要花更长时间理清保障房机制问题。要真正实现保障房、商品房的双轨制良性发展,至少还需要5至10年时间。 |
地方争相超额开工 保障房融资隐患犹存(5)
2011-09-21 | 山西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