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陈建华刚好58岁,也是他任广州市长的第三个年头。昨日上午在广东代表团分组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长陈建华在此次全国“两会”上首次开腔,提出环境治理方面也要深化改革,尤其是立法方面要做好顶层设计,让基层工作更好开展。今年发力点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固定资产投资安排5100亿元,文化、教育、环保、政法、卫生等基础设施将全面铺开。在会议间隙,他还透露,今年广州将在狮岭、新塘等5个来穗外来人口集中聚集点试点建设一批保障房,惠及人口将超过10万人,预计下半年推出计划。
土地出让金一半是收储成本
在分组审议中,陈建华首先谈了房地产调控,认为如果能控制好土地市场的出让,对房地产平稳、避免大起大落有帮助。陈建华详解出让金的支出流向:去年广州土地出让金达738亿元,今年广州土地出让金预算计划约800亿元,在国内城市排名10-15位左右,“相当于北京、上海一半左右,比不上苏州、杭州。”
陈建华解释,现在土地收储成本较高,土地出让金一半是收储成本,“最高达60%,最低也达40%。”剩下一半分四个方面支出,包括教育、水利、保障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定,前三项占30%,剩下70%也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比较稳定的土地出让收入对于教育、水利、保障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
增城、从化撤市设区之后,楼市不限购会否变成限购?陈建华表示,撤市设区后衔接政策正在研究,包括机构设置,现在还不清楚。
广州争取今年解决垃圾围城
陈建华谈得最多的是环保、改革。在他看来,环境治理也要深化改革,尤其是立法,广州市民认为最急迫要改进的是生态环境。去年开始,广州开始测PM 2.5,现在广州人天天出门首先问PM 2.5,“这是非常好的,通过科学测量把数据告诉大家,引起全社会重视环境,我很赞同。”
“三废”中城市固体废弃物是他最为看重的一方面,“应该用法律来支持环境保护工作,省市的环保工作就好做很多。在废气上,改革价格制度,谁环保谁得益;在废水污水排放方面,做好排放权交易;改革价格制度,谁多排污,谁多缴费。
陈建华对参加同组审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说,广州很幸运,市人大通过《关于推进城市废弃物处置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议案》,“我们不做还不行,我们腰杆子才硬啊。”但就全国而言,没有根本解决好这个问题。他提出广州争取在今年彻底破解垃圾围城难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发力
去年广州G D P是1.54万亿元,增长11.6%,今年G D P增幅目标是10%。在陈建华看来,今年是五年任职的中间段,按照以往经验,一届政府在第三年的投入比较大,“经过两年准备后,广州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安排了5100亿元,如果能够完成投入,对广州未来发展后劲,帮助会比较大。”
会后,记者追问广州今年发力点,陈建华回答说,发力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文化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政法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等在今年全部铺开。以交通为例,今年地铁工地就有280个,还有一批断头路正在打通。资金来源方面,以地铁为例,很大部分资金来自于土地出让金。
陈建华还透露,今年广州已确定在狮岭、新塘等5个地方试点建设来穗技能人才保障房,因为这些是来穗人口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预计投入较大,受惠人群将达10万人以上。这批保障房每套面积不会很大,主要面向单身和双职工,下半年将推出具体计划。
同时,陈建华表示广州也鼓励企业建公寓,这样租金也比较低廉、稳定,靠近工作的地方,公共服务管理会好一些。至于保障房的门槛,他表示还要进行研究。
会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广州旧城改造今年会否发力?陈建华回应,广州历来是一方面有新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旧有建设用地上进行旧城、旧村、旧厂改造,未来旧城、旧村、旧厂改造力度可能加大,因为这部分的低效用地面积较大,达到580平方公里,占现在广州建设用地接近1/3。这部分用地若用得好,相当于两个香港的建设用地(香港建设用地是270平方公里),也超过新加坡建设用地。因此,广州旧城、旧村、旧场改造潜力很大。
广州会不会不再批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陈建华表示,不会完全不批,只是对新增用地会控制,不像以前那么宽松。根据人口与面积匹配指标,广州常住人口1600万,建设用地达1772平方公里,已经达到人均100平方米的标准,以后会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但有些地方仍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如高速公路建设、保障房建设、南沙新区等。
陈建华还提出基层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支持的问题。以广州公车改革为例,天河试点10多年,效果明显。两年下来公车行驶里程减少40%,节省大量汽油、行政经费,延长公车寿命。但光广州市试点,其他地方没动起来,省里也没改,陈建华说这样不可行,公车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南沙已经实行处级以上干部财产公示试点,在一定范围内公示。陈建华对此坦言,效果很明显,但下一步官员财产公示怎么开展,也希望国家有个说法。 |
广州市5个地试点建外来工保障房 超10万人受惠
2014-12-23 |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