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获悉,广州市交通运输研究所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近日共同完成了广州换乘停车体系研究,并对P+R设施选址作出初步规划方案。按照《P+R设施选址初步方案》,未来广州将以“内圈-外圈”的格局,在全市及周边区域分层、分片区设置P+R换乘停车场,在现有2700个临时性换乘停车泊位的基础上增至13477个。不过,据悉目前该方案尚处于研究阶段,建设时间及收费标准等均未确定。
现状
3大主因导致
泊位利用率低
调研
P+R换乘停车
泊位缺口过万
在现有的P+R换乘停车场基础上,《方案》调查发现,部分换乘停车场P+R设施利用率低,这是因为现有规划选址不合理、衔接道路不顺畅、信息标志引导不完善等原因。
《方案》显示,截至2013年底,广州临时投入使用P+R换乘停车泊位数共计2700个,包括收费停车场10个、泊位1796个,免费开放停车场5个、泊位545个,尚未申请对外开放停车场2个、泊位359个。据称,广州现有P+R设施均为临时性的,没有对其功能定位进行严格界定,严格来讲不算P+R设施。
记者梳理发现,现有的P+R设施是依托地铁线路布设,主要分布在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等线路的站点,分布于番禺区、荔湾区西部以及海珠区西南部,其中在海珠区南部最集中。
《方案》预测,全市P+R换乘停车泊位总需求为10591~12838个(上限为广州对小汽车实行严格限制政策,下限为广州对小汽车采取适度限制政策),以片区需求平衡为基本原则,规划梳理换乘停车场27个,泊位总供给为13477个。需求预测表明,2015年及2020年广州市新七区完全满足车辆出行所带来的停车位需求要达到66.7万个和104.3万个。
“内圈-外圈”格局
中间设警戒区
《方案》结合广州市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公共交通网络规划等情况,拟通过“内圈-外圈”的格局,分层、分片区总体规划P+R换乘停车场的设置。
警戒区
区域:西至珠江水域、北至北环高速、东至东环快速路、南至工业大道-南洲路,即包括行政区域为越秀区、天河核心区、荔湾区东部、白云区南部、海珠区北部。
意义:《方案》称,这主要是考虑到未来就业岗位比较密集,外围居住区前往市中心工作主要聚集在“警戒区”,该区域交通拥堵问题极为突出,且公共交通设施较为发达,该圈层以内不宜设置P+R停车换乘设施。
内圈
区域:主要设置在城市中心区边缘,西至广州市界、北至华快三期-华南快速-广汕公路、东至大观路-珠江前航道、南至珠江后航道与“警戒区”以外所包含区域。
意义:该圈层适宜设置P+R停车换乘设施,且该圈层向外方向停车换乘设施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衔接设施以轨道交通站点为主、公交首末站为辅,起到引导市民转乘公共交通的作用,并作为节流进入城市中心区域车辆的最后屏障缓解核心区交通压力,主要服务佛山市部分区域以及核心区外围高峰期到广州中心区上班等出行需求。
外圈
区域:主要设置在城市中心区与外围区连接走廊通道之间,内圈层以外的区域至广州市界所包含的区域。
意义:该圈层衔接设施以城市地铁、城际轨道站点以及公交首末站共同支撑,起到引导市民转乘公共交通的作用,减少长距离私家车的出行,缓解与中心区连接道路走廊的交通压力,减少尾气排放。主要服务外围区部分区域高峰期到广州中心区上班等出行需求。
《方案》中初步规划了27个P+R设施点,泊位总供给为13477个。27个点包含内圈层的换乘设施点9个,外圈层的换乘设施点18个;其中25个P+R设施与地铁衔接,1个P+R设施与公交专用道衔接,1个P+R设施与BRT衔接:
南片区规划换乘停车场9个,分别在海傍、番禺广场、广州南站、汉溪长隆、沥滘、大石、新造、南洲、南浦,泊位供给共3927个;
北片区规划换乘停车场6个,分别在白云湖等点,泊位供给共4562个;
西片区规划换乘停车场6个,分别在广钢新城等点,供给泊位共2388个;
东片区规划换乘停车场9个,分别在新塘点,泊位供给共2600个。
方案效果评估:
每年节约53.7亿元
按照规划来计算,《方案》预测高峰期可截流进入核心区约10.2%的车辆,出行在道路上的标准小汽车出行量减少,核心区交通量降低约2.3%。
根据交通模型,从家开车到达规划P+R设施的时间基本控制在15分钟以内,从P+R设施乘坐公共交通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基本控制在50分钟以内。
参照广州市中心城区差别化停车收费以及地铁、P+R设施收费标准,按照小汽车百公里油耗7L、P+R使用率为85%、私人小汽车载客1.5人/车计算,预计使用P+R的出行者每天可节约出行费用约2000万元,每年节约出行费用52.2亿元。
此外,规划方案还计算出,P+R设施每年可节约出行时间成本约0.17亿元、可节约大气污染治理费用约1.34亿元,合计每年节约费用约53.7亿元。 |
广州市拟增过万换乘停车位 打造“内圈-外圈”格局
2014-12-23 |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