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具有微利性、缓慢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使得该产业的商业模式还不清晰。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养老服务市场却仍不足以满足需求。 对于中国老龄化的趋势,民政部专家说,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迈入60岁,按照这一速度,至2050年,中国将有4.87亿老年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养老服务市场消费需求目前为3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5万亿元。如何满足这一市场需求,已经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10月11日,中央全面深改领导小组会议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的意见,要求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人口老龄化的形式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提出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和医养结合。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养老产业的发展均需经过三个阶段,即初期的政府主导、中期的政府引导企业进入、成熟以后则完全由企业主导。 中国目前则处于第二阶段,而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9073”的养老方针后(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大举进军养老产业的企业多通过启动养老地产在城市远郊建设一站式养老社区等养老综合体,但数据显示,这些养老机构的床位空置率高达48%。 民营养老机构的尝试基本可以宣告失败了,部分企业在远郊受挫后,于2015年重回社区,在政府的引导下开展了跑马圈地似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且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核心,“但几乎均是亏损的。” 北欧国家实行的为福利型的养老模式:政府出钱、社会组织出力,政府资本可以占到养老机构运营资本的70%—80%;另一种以美国的养老服务完全市场化为代表的模式为,政府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由供需关系决定产品,并在政府规范下已形成稳定的产业链。 但目前在中国,政府与企业胶着在一起,市场并不完全具备从政府手中承接养老服务的条件,其中一个表现为,中国的老年照护需要1000万服务人员,但目前从事该工作的仅有60多万人,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拿到了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资格证。 此外,在应对目前问题方面,因为中国区域划分明显,包括欠发达的农村、中等城市、发达城市三个不同的版块,植入国外经验需因地制宜。 “一二线城市应该采取美国市场化商业模式来做,由供需关系来决定其服务;农村地区则应采取福利国家的养老模式,由政府出钱来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民政部专家认为,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突破一定是三个可持续,即人才可持续、发展模式可持续、自主经营可持续,“单纯走商业路线不是养老的本质,单纯走政府路线不具备可持续性,单纯走公益路线不是独立的生存模式。” |
养老服务供需失衡 市场如何从政府手中"接棒"?
2016-10-18 | 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