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广州、南京、沈阳等多地同时举办土地拍卖,但拍卖场上遭遇的“冷清”却大都相同。
有媒体报道,在广州今年最大规模的卖地会上,以往“抢地”的场面不再,旋风般地9分钟卖出9块地,其中8幅底价成交;在南京,拍卖会上,到现场拿地的代表总共不超过10人,被拍卖的6幅地块中有5幅地块以底价成交,剩下的一幅地块最终流拍;在沈阳,业界评价不错的两块“热地”并没有引起竞拍者的争抢,结果平淡收场,毫无竞拍气氛。
土地市场遇冷,不是开发商不给面子,而是现实需要。中小开发商“底子薄”,面对紧张的资金面,需要手握资金度“寒冬”;大开发商面对房地产前景的不确定性,对再购入住宅用地热情大减,趋于谨慎。显然,在政策的叠加效应下,土地市场下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
面对土地市场正从“地王时代”向“底价时代”转型的现状,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值得欢喜的是,地价的“低迷”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未来房价的高价空间不会很大,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开始显现巨大的威力;需要担忧的是,不管是土地流拍还是地价下跌,都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造成冲击,不少依赖“土地财政”的城市恐怕要“勒紧裤腰带”了。
有数据显示,尽管土地成交面积相较去年并未出现太大下滑,但前8月土地成交金额大滑坡,不足去年全年一半。
上海今年前8月土地出让金为743.1亿元,仅为去年全年的48.4%,但仍然位列全国第一;北京前8月经营性用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合计为671.95亿元,仅相当于去年全年土地收入的40.9%;深圳上半年的土地出让金总量也同比下降超过40%……地方政府依靠卖地“过日子”的情况将难以为继。
其实,“土地财政”备受诟病由来已久。有观点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与地方政府的推动关系密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具有从土地市场上获得财政收入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一些地方政府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在压力下,或许会影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的落实,甚至关系到此轮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成败。
此前,有的城市地方财政依靠土地的收入超过50%,有个别城市甚至地方财政收入依靠房地产土地出让费的比例超过了70%。面对眼下土地市场冷清、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的现实,不少城市应该意识到,这种靠卖土地,而并不是靠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企业税收等得到的财政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从土地上“断奶”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出现动摇,是不断深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个必然结果。而不断弱化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不放松的情况下,解决此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问题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晚行动不如早行动,早行动就早主动。建议各地积极寻找财政增长的新的突破口,找到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办法,才不会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被动。 |
地方政府应尽快从土地上“断奶”
2011-09-06 | 中国经济网
- 上一篇:限购扩容难解高房价 房价下行趋势难免
- 下一篇:全国有多少土地被"高尔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