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房地产信托这样一个敏感的时间点上,一个小的石子砸进去,激起的可能就是无数的涟漪。
9月中旬,外媒报称绿城集团高息信托融资遭调查,这则新闻本不起眼,但是经过微博的发酵不久便引发了市场的一系列追踪报道,一时间传言满天飞——海航要收购绿城?绿城要退市了?绿城房地产信托涉嫌违规?
尽管绿城对上述传言一一作出了否认,仍然无法阻止人们继续对此津津乐道,绿城集团的官方微博、绿城房产下面的澄清公告都不及传言在微博上的传播效率。
在上述消息传出后的一周时间内,绿城集团的股价下跌近30%,并接连影响内地房地产股。
不过后来,有媒体报称,银监会确曾针对信托公司下发一份《关于信托公司与绿城集团及关联企业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调查的通知》,但这只是一种常规的调研,并不属于外媒所报的绿城集团“高息融资遭调查的”。只是外媒的这种解读更加激进,或者说,更符合人们以为的房地产信托“风险高筑”的潜意识。
再一则消息是有媒体称四川信托、五矿信托、渤海信托及方正东亚信托因房地产业务增量过于迅速或项目把关不严格等原因被银监会暂停房地产信托业务。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在业内本不算起眼的四家信托公司立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事后空前统一的是,四川信托、渤海信托、方正东亚信托几乎同一时间迅速对此发出澄清公告,方正东亚信托和渤海信托在公告中澄清未收到房地产业务相关暂停或者被处罚的通知,四川信托表示已经主动暂停房地产业务审批。
记者询问五矿信托内部人士,对方表示尚未听说有监管层暂停该公司房地产业务的举动,而其它公司也均表示目前的房地产业务风险可控。
房地产信托的风险到底有几何?记者从业内人士处得知,从行业的整体来看,风险确实是可控的,只不过项目与项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或有中小房企的项目确实有兑付压力。不过房地产信托在三季度发行量已经大幅减少,各家信托公司或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或是出于额度的限制已经主动减少了房地产信托的发行,同时对尚未兑付的项目信托公司也已经主动加强了监测。
绿城集团房地产信托融资的具体风险笔者并不了解,但是所谓的绿城“退市”与“被收购”的消息却接连对绿城的股价造成了打击,作为内地龙头房企的绿城尚被不知被从何而来的传言压得喘不过气,那些或有兑付压力的中小房企,倘遇不实的传言危机会否因此真的倒地不起呢?
而与上面两件事正相对的是,前一段时间媒体炒作的“川信·青岛凯越”项目,川信在上述公告中已经决定停发。
“川信·青岛凯悦”是四川信托原准备成立的一款房地产信托项目,但是经业内人士及媒体的调查,这款房地产信托涉嫌“借新还旧”等不合规之处。
四川信托在上述公告中表示,“川信·青岛凯悦”项目经公司前期尽职调查及反复论证后,终因该项目涉及房地产业务,为响应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公司目前已决定不成立该项目信托计划。
众所周知,信托计划信息披露向来不明朗,无论社会公众,甚至信托计划的购买者有时都不能明辨信托资金的投向。笔者以为,无论四川信托停发该笔信托计划是否迫于公众及媒体的压力,至少在此番炒作中,业内人士及媒体为风险的充分揭示尽了自己的力量。
在国家宏观调控的今天,房地产信托也在随着房地产行业风险的积聚而面临越来越大的兑付压力,而作为当事方的信托公司和房地产企业也均为保兑付而努力。然而众口铄金,在信用社会,一家企业的信用关乎这家企业资金周转的命脉,正确的舆论引导,或许能帮助这家企业健康发展挺过寒冬,而一场莫须有的传言,或许将成为压倒这家企业本已脆弱资金链的最后稻草。
|
传言不应是压倒房地产信托的“最后稻草”
2011-11-09 | 证券日报
- 上一篇:房价“大起大落” 并非调控题中之义
- 下一篇:房价拐点不能成调控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