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城镇化进程。往前一步,便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退后一步,则很容易坠入中等收入陷阱。在这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城镇化到底该何去何从?
就此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他们均表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关键是人的城镇化,要注重提高质量,实现城市户籍制度背后隐含的权益和福利的市民化,确保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城镇化率不是越高越好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一直是衡量各地城镇化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看来,城镇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我国的城镇化亟待提高质量而非片面强调速度,而且,“目前来看,我国的城镇化质量并不高”。
魏后凯告诉记者,城镇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很少有国家会在政府目标中提出城镇化比率一定要提高到多少。
因此,城镇化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必须适度。城镇化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阶段、城镇就业和人口吸纳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能力等相适应。
“第二个方面,我国面积辽阔,城镇化的水平不是越高越好。我个人认为有一个饱和度,也就是天花板,有可能在85%左右。”魏后凯认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乡人口和空间结构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不能消灭农村、消灭农业。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陆大道也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然是长期积累和长期发展的渐进式过程,不能过于求快。
提高质量须以人为本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此前刚刚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强调,真正的城镇化应包括四个方面,即人口的城镇化、空间和土地的城镇化、经济及产业的城镇化、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是一个城市城镇化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它包括的因素很多,比如说现有的已进入城市人口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等。”魏后凯表示。
该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也认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核心是以人为本。“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和高楼大厦的崛起。如果只关注物质层面的提升,必然导致对城镇化的异化。”
黄顺江强调说,所谓的以人为本,是指以民为本,即城镇化必须是以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依归,这才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本质和要义。
他认为,要提高城镇化质量,目前主要有三条途径。首先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下放权力,给基层更多的自主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其次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农业转移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最后要加快民生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之间在发展和收入水平上的差距。
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魏后凯表示,城镇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讲就是农民变市民的过程。因此,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让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农民只是一种职业,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这是社会不公平的表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的身份逐步得到改变,社会地位有所提升,这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大趋势。事实上,这正是城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黄顺江认为,城镇化进程对于农民有着积极的意义。
“要让农民变成市民,户籍制度的改革很重要。农民进城以后,需要给他们城市户口。但光给予他们城市户口,也过于简单,关键是户籍背后隐含的权益和福利的市民化。”魏后凯说,民工和新一代的农民工能否真正变成市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一个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黄顺江也认为,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关键不是户籍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附着在户籍上的种种特权和利益,因此必须把城里人特有的各种福利从户口上剥离出去。在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则需要中央制定政策,大力推动这项工作,并逐步落实。
|
中国城镇化关键在于权益和福利平等
2013-03-27 | 人民网
- 上一篇:国五条地方细则密集出台楼市泡沫隐忧再现
- 下一篇:楼市一季度稳字当头 购房者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