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为了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经济“去房地产化”将是结构深度调整绕不开的一道关,而且已经到了十分急迫的程度了。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集中暴发,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风险上把银行和房地产行业切割开来,在两者间砌起一道有效的制度“防火墙”,不让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传导到金融系统而酿成大祸。
中国银监会刘明康主席上周表示,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新一轮房贷压力测试,用以判断和评估房地产信贷的风险大小,为金融监管部门在银行业风险管理层面提供决策依据。化解相关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休戚相关。当前加大监控力度,既有提前充足估计问题严重性的考量,也有为将来预防和规避可能的风险而积累数据资料的意图。
由于忽视了普通民众购房支付能力不足的现实,在多数地方政府“涨幅不低于GDP增幅”或“挂钩可支配收入涨幅”的调控目标出台后,社会各方对房地产调控的效果和执行力产生了很大怀疑,银监会此时宣布新一轮加大强度的压力测试,让人自然而然联想到这应该是“政策、资金、土地”三位一体的协调动作,是针对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执行不力现状的纠偏和引导措施之一。而在已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城市中,西安率先把新建住房价格增长幅度调整为与当年城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相结合,并限定为3.5个百分点之内,则是一个积极信号。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次压力测试以灵活审慎为原则,把房价下跌50%纳入了测试的重点范围,并给出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前所未有的假设情形,同时把房价下降区分为轻、中、重三种特殊标准,分别需要测试房价平均下跌30%、利率上调27个基点的轻度情形;房价下跌40%、利率上调54个基点的中度情形;以及房价下跌50%、利率上调108个基点的重度情形。新测试标准远高于去年5月房贷压力测试设定的10%、20%和30%,颇耐人寻味,显示出监管部门对房贷将来面临的风险损失,对房贷安全性存在的重大隐忧,有了较充分的估计。
自然,房贷投放量相对巨大和集中的地方,也正是风险高度集中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杭州、南京等七大重点城市,因为住房信贷风险长期累积而被列入房贷高风险地区。而显著提高风险预警级别,需要通过压力测试搜集风险承受指标数据,比照房价较大幅度下跌条件进行压力测试,这将是评估风险暴发对金融体制可能造成冲击的严重性度量,当是银监会做足风险规避功课的题中应有之意。
当前,银行的盈利模式中过多注入了房价“血液”,银行风险中过多嵌入了房价的影子。因此,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集中和暴发,笔者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风险上把银行和房地产行业切割开来,在两者间砌起一道有效的制度“防火墙”,不让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传导到金融系统而酿成大祸,将是上善之策。
|
中国经济在“去房地产化”阵痛中
2011-04-25 | 上海证券报
- 上一篇:广州楼市将进入下行“临界点”?
- 下一篇:警惕拿“GDP降速”要挟楼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