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都得面临阵痛,既需要“壮士断腕”的胆识和勇气,也需要“气定山河”的果断决策。如果从1993年住房改革算起,我国房地产行业已有18年的上行发展历程,似乎超越和颠覆了行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如果仅从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的时间点来算,这轮房价上升周期也已经走过13年,过度发展的特征已十分明显。单纯作为一个行业来观察,不仅自身体量过分庞大,吸纳社会资金、占用资源的能力早显过头之嫌,而且占用老百姓有限消费资金的能力也超越了任何行业,对各行各业协调、科学发展造成了伤害。毋庸置疑,为了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经济“去房地产化”将是结构深度调整绕不开的一道关,而且已经到了十分急迫的程度了。
而以经济发展长周期来看,当下的经济转型理应是让房子回归居住本能最有利的时机,如能加紧剔除附加在住房上的投资和投机功能,去除把房子等同于财富和货币的符号化功能,房地产行业就会回归本位发展,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将能成为现实,被房地产过分吸纳的资金和资源,将会被源源不断释放出来,“创新驱动”就有了现实基础和土壤。
至于把房价调控目标和GDP增长幅度相挂钩,则是对调控政策的误读和曲解。通过统计数据计算和分析,可以看得更清楚。我国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整个GDP基本上都是持续增长的,增长的复合数值平均是9.9%。如果未来房价的上涨和GDP挂钩,从逻辑结构上来看,就意味着房价未来有可能持续上升,而且要是GDP将来均值仍然增长9.9%,房价增长比GDP略低,只增长9%,那么即使只考虑未来5年后,房价的涨幅在现在的基础上将超过50%。要是大家现在已经可以确认未来5年投机房地产的收益预期有50%的无风险收益,那不光那些投机性资金不会离开房地产市场,而且毫无疑问将有更多其他行业的生产、流通资金会选择进入房地产市场淘金,这岂不是进一步加剧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其实,从去年4月中旬提出房地产调控开始,到去年9月底第二轮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宏观决策的路线图其实早已清晰明朗了,但资金依然密集囤积炒房领域而不能自拔,直到今年元月下旬第三轮次房地产调控高调出场,囤积在房地产领域的大量投机性资金,终于明显感受到了连续预警的累计作用,嗅到了房地产回归本位渐行渐近的气息,大量的房地产领域长期寻求增值的套利资金,或将不得不选择离开房地产市场去寻找其他机会。
稍早时候,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对“普通商品住房价格与调控目标和群众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表达很大的关注和担忧,并指出“特别是有的城市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有的地方落实中央调控政策的措施也不够有力”是导致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根源,为了巩固和加强总的调控效果,国务院派出了巡视组去16个省市区全面督查。而从多方面迹象看,以这次督查为契机,中央政府或许还将会给地方政府加码,制定更严格的调控政策。不排除国务院专门针对各省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出台新机制、新方式、新手段的可能。
|
中国经济在“去房地产化”阵痛中(2)
2011-04-25 | 上海证券报
- 上一篇:广州楼市将进入下行“临界点”?
- 下一篇:警惕拿“GDP降速”要挟楼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