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目睽睽之下,绿城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来市场无数的关注。
|
绿城背后的“暴富”与“包袱”心态
2011-12-07 | 人民网-房产频道
众目睽睽之下,绿城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来市场无数的关注。
从9月份的被海航收购传言说起,到今日的被中投“控股”说,在这三个月时间里起起伏伏,纷纷扰扰的争辩,围绕在这家企业耳畔,如“涟漪”一般难以散去。这是为什么?为何一家企业的生存死亡能引起如此之大的关注?一切,还得从绿城说开去。
就在2010年,这家企业还列在地产十强之列,利润达34亿之巨。缘何一年时间未过,落得如此狼狈下场?有人说,是绿城死在调控之下;有人说,是高额的负债率拖垮了绿城;更有人说,是宋卫平的“较真”让绿城走上了“穷途路”。各种声音充斥在这个聒噪的房地产行业,不绝于耳。
眼下,看热闹的人最关心大概是绿城能不能成为第一家倒下的大牌开发商。在一部分人看来,调控收效与否,就在于能否有大牌企业倒下。绿城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顺驰,是这一部分人所期待的。在另一部分人看来,调控造成房地产企业集中度提高,势必造成一批企业出现生存危机,绿城即便是大企业,也难逃市场规律的“紧箍咒”。
但还有一种声音:绿城不会倒,是那些对房地产行业抱有期待的人所真心盼望的。在这部分人看来,宋卫平手下的绿城,不应成为调控收效的注脚。相反,宋卫平其人对产品品质的严苛追求应值得行业认真学习并且借鉴。绿城倒下,是对全行业的一个巨大损失。
绿城是否倒下,考验着房地产企业对此轮调控力度的耐受力。如果以绿城为评判标准,那么“功力”在绿城之上的企业,或能涉险“上岸”;但如果不济,或许让人担心的房企倒闭潮就将汹涌而来。此番,自然能足够吸引企业的关注,或许现在每家企业都在拿绿城与自身对比着,看看是否需要做出一些策略上的改变。
绿城俨然已成业内“焦点”,每个人都期待这个企业发生点什么,无论好坏。看上去,绿城已经把关注它的人“绑架”在一艘大船上,实际上,“绑架”我们的不是绿城,而是对市场预期不确定的焦虑。绿城一倒,也许就意味着新一轮房企倒闭潮的来临,意味着宋卫平式的“赌徒式”房地产开发运作模式的终结,意味着稳健的发展战略,将会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更大地位。因为,没有一家房地产企业,愿意成为调控的“注脚石”。
再说各界对绿城的关注,恐怕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房地产所能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度。世界上再没有另外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有数以亿计的人倾注其毕生精力,只为一套房。这个行业,为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一部分人带来“暴富”,同时也为广大的“房奴们”带来沉重“包袱”。绿城如果倒下,将会为这些身背“包袱”前行者,打开一个解脱房价“重负”的缺口,让他们看到房价下降的“曙光”,因为按他们的理解,诸如绿城等大牌企业倒下,意味着其他企业也难以苦苦支撑,房价会降。绿城如果不倒,因这个行业而暴富者,会重新鼓起开拓的勇气,在他们看来,没有比死亡更让人绝望了。光明和绝望,就这般真诚地摆在每一位关注者眼前。
现在,有人会说,绿城,强忍悲痛,活在这个世上。还有人要说,死亡,换来更多人的解脱。多么崇高!
绿城背后的“暴富”与“包袱”心态
2011-12-07 | 人民网-房产频道
众目睽睽之下,绿城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引来市场无数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