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公布,8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20个,持平的城市有14个,相较于7月份,价格下降的城市多了11个。为何在市场普遍预期房价出现反弹、许多开发商摩拳擦掌酝酿涨价之际,权威部门的数据会与市场感受出现背离?
截至9月16日,全国54个主要城市住宅总签约为119581套,环比8月同期大幅下滑11.6%。业界人士分析,“金九”成色不足,不免会让一度信心满怀的开发商有所失落,折射出如今的房地产市场环境与以往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传统旺季里,也不能再以过去投资盛行时期的市场表现来判断楼市走势。随着调控深入推进,市场巨变理应给开发商带来更多反思。
成交旺季不旺,源于有效购买力被过度透支。经过去年近一年的冰封期后,刚性需求在今年上半年降息、降准以及部分地方鼓励政策的刺激下集中释放。但是应当看到,在过去几年房价飞速上涨时,许多城市的高收入家庭手中已经有了不止一套住房,而刚性需求的释放有一个梯度过程,首先出手的必然是购买力较强的购房者,剩余的则是收入水平不高、徘徊在市场边缘的摇摆人。这部分人群对价格变动极为敏感,而且有着明显的心理价位线。以此判断,用成交量的回升作为房价反弹的论据就无法成立。
“金九”成交不温不火,没有出现以往的火爆,也显示出市场内购买力的不可持续性,而不可持续性源于高房价的阻挡,这应当令掌握定价权的开发商进行反思。殊不知,在调控筑起抑制投资投机汹涌潮水的堤坝后,如今遗留在市场里的刚性需求如同有限的池水,成交量持续上升抽去部分池水,相应地刚需就会减少一部分。随着需求减弱,成交对于房价的支撑作用就会逐渐消弱。因为刚性需求与投资性需求的最大区别在于,投资性需求可以因为房价上涨而无限扩大,但是有效的刚性需求却再生缓慢,即使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农业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进城,也会因为收入水平较低而成为保障房的需求群体,难以成为商品房成交量的支撑。而有的专家认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我国房地产业长期理性繁荣的有效支撑,前提在于,房价能够回调到与普通居民的支付水平相对等的位置。
“金九银十”开局的暗淡,预示着“量价齐涨”很可能只是部分开发商的一厢情愿。随着外围利好的效应正在逐渐减弱,以价换量成为楼市成交的唯一动力。
下半年一般是银行信贷规模开始收缩的时期,而且在当前稳增长的背景下,更多的信贷资金将投向国民经济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相应地流入房地产市场的资金量可能会收缩。另据了解,武汉市即将启动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制度。此举意在规范预售资金管理,防止开发商卷款跑路,出现烂尾工程。由于依靠预售款滚动建设是许多房企一贯的开发方式,预售资金监管也意味着开发商的资金链将承载更大压力,开发商必须加快建设和销售速度,才能维持资金链正常运转。
再者,在投资性需求受限、受控后,投资者失去了入市资格,一转身由住房的需求者变为供给者,比如说在房地产泡沫较大的鄂尔多斯等地,眼下仍有大量投资客等待着出手套现。市场的供需机制已经有了彻底转变,而且短期内国家不可能放松调控,这意味着在房产税试点改革等市场化措施还未承接“看得见的手”之前,限购、限贷有可能成为调控的中长期政策取向,那么将影响的不仅是开发商目前的经营以及策略,带来的将是整个行业的巨变以及版图重构。其中包括楼市告别暴利时代,房地产泡沫被不断挤出,房企之间可能出现“大鱼吃小鱼”般的竞争态势,而并非之前即使良莠不齐,每个开发商都能从楼市盛宴中分一杯羹。
有专家表示,经过近几年调控,房地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购房者心理相对成熟,这使得购房行为逐渐常态化,而非季节化。如今的市场,已不是一房难求、排队抢房的时代,外有限购、限贷等政策高压,内有房企之间的激烈竞争。今年以来,杭州和广东顺德已经出现小型开发商破产事件。虽然目前温度适中的成交让许多开发商感受不到危机,但是越来越严峻的经营形势却在提醒开发商,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提高对新的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必须在未来的发展策略上做出更多思量。
|
金九开局遇冷开发商可换个角度看市场
2012-09-20 | 金融时报
- 上一篇:新华社:稳增长政策不改楼市趋稳大势
- 下一篇:楼市调控效果显现政策倒逼经济加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