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规划局、国土房管局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广州新型城市化“1+15”文件时称,广州“十三五”期间只有3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可用,到2010年177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已用掉1649平方公里,未来必须强化集约用地,而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以市场配置为主进行土地资源配置。
针对国内各地纷纷宣称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国土部却予以否认。由于各地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园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项目、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用地需求明显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多少折射了投资仍是我国经济第一拉动力的格局,也导致了一些违法批地、用地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国土部也表示,从真实情况来看,土地供应仍然是充足的,实际上并不缺地,因为存在城市建设用地“批而未征”和“征而未用”等严重问题,如广州在2009年底查出有总面积超过83万平方米的土地没有按照出让时约定的时间动工。此外,各地还有重大项目优先给地等政策,也说明情况未如有关部门宣称的那么严重。
其实,面对用地紧张,无外乎两种思路:其一,是从增量上作文章。我曾经为国土部门做过一个调研,考虑借鉴国内外的有关做法,在国外购地或租地生产粮食然后运回国来折抵用地指标,但这要国家层面的批准,目前来看仍没有全面推行的可能。再有就是购买欠发达地区的用地指标,但现在也是越来越难,不仅地价看涨,其他地区也在发展。最后就是靠填海增加用地置换指标,但也远远跟不上建设速度。
其二,重要的还是在存量上挖潜力。一是节约集约用地,不要轻易乱批地、乱上项目,切实推行“三规合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适度开发利用土地;二是改革用地体制,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土地交易市场,尤其是试行“地票制”等让集体经济用地使用权指标流转起来的办法,建议在南沙、萝岗等地“新城”所在地加大土地制度改革的先行先试力度;三是坚决查处“批而未征”和“征而未用”等情况,对于晒地、拖延开发的用地坚决回收。前些时候广州市国土局一次性就收回11块地共计5.6万平方米土地使用权用作城际轨道用地,显然这里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四是探索宅基地的使用权改革,除了中心城区农民探索建公寓楼安置之外,试行“第二次土改”让农民以土地换社保成为真正的居民,腾出土地使用空间。
如果大力开辟增量,积极盘活存量,广州用地紧张局面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100米见绿,500米见园”等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景观将会从“官方的愿景”变为“民众的现实”。
|
彭澎:广州用地紧张需以市场配置为主进行资源配置
2012-10-24 | 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