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靠中国人生产,外国人消费的这种模式已经支撑不了我们的进一步发展。外贸的引擎作用正在渐渐消失。未来中国的发展只能依靠投资和内需。
内需消费主要是指中国国内老百姓的消费,而不是政府的公款消费。投资并不是老百姓的个人投资,而是私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但政府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应责无旁贷。
这样一来,中国的发展就进入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让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又不能仅仅围绕着北上广深等少数一线城市聚集,增加其更大的负担。应该以中国未来更多的中小城市为主体,来承担吸纳城市化进程中转移出来的农民。新型的城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
新型的城镇化要求有两个:一是外来的人口会大量导入;二是许多中小城市本身基础设施配套比较薄弱,与北上广深相差很远。已有的存量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增的城区基础设施从无到有的配套,从中央到地方都应如此。为了结合新型城镇化,应以广大中小城市作为人口导入的重点。未来将变成一个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高潮。
政府在投入这么多资金后,必然改变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改善配套以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必然会带来“土地价值的提升”。土地价值提升以后,外来人口的工作、学习需要兴建大量的住宅和非住宅。新增人口需要城市住房,存量人口需要改善性住房。所以,存量人口的改善性需求,增量人口的新增需求,这两个都是属于刚性需求。所以未来刚性需求会在全国范围内支撑政府对城镇化的投资,而不仅仅局限于北上广深。
同时,借助房地产领域住宅和非住宅领域的刚性需求,通过它的成熟效应,带动整个社会的消费。构成中国未来城市化背景下,以城镇化为主体,全国城市开花的投资加国内消费需求并驾齐驱的局面。
新提出的城镇化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分步实施,协同并进,决不能向过去那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新型的城镇化有太多的空间,现在国家探索出一个大方向。此前,所有地方政府主导的项目都失败了,现在的光伏、新能源产业就是如此。无锡、新余、锦州,这些昔日的光伏大市,现在已经成为“困难大市”。中国的产能过剩,竞争的格局也难以改善。国有企业垄断的程度越来越削弱,竞争领域又没有市场,国际环境又风口浪尖,再靠政府直接进市场,是不现实的。
政府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这个转型完成了。地方政府的两只手,尤其是配套的那只手不能闲着。地方政府一定要从“单打独斗、实干蛮干”的情况中脱离出来。
以前我们有良好的愿望,但事倍功半,现在也有良好的愿望,但还要有科学的调控。现在不是盲目捉刀的时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半可以功倍。政府的威信也能通过说实话,做实事重新树立起来。要进行顶层设计,让宏观调控真正回到宏观层面,而不是局限于微观。
|
人民房评:新型城镇化亟需顶层设计
2012-12-20 | 人民网-房产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