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面对我国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购物中心“大跃进”,权威部门给出了一个惊人数字。近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表示,预计中国购物中心在2015年将达到4000家。4000家是怎样的规模?按照我国323个地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地级市将出现12家以上购物中心,购物中心数量已经严重超出城市商业所能支撑。
一方面,购物中心不断入市,总量过剩,一些新诞生的购物中心招商成难题,而另一方面,核心商圈的商业物业却供不应求,租金高居不下,甚至如星巴克这样的优秀连锁企业都难以承受。在供需矛盾的背后,凸显出我国商业地产的结构性失衡。
过度开发推高空置率
世联地产数据监测显示,中国7大城市未来5年购物中心面积将至少翻一番,达到8700万平方米,其中,武汉、重庆、成都将增加至少1.5倍。而北京、上海的绝对值均超过1400万平方米。
商业地产的过度开发,增加了空置率的风险。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大城市的购物中心整体空置率上升。二线城市的平均空置率为10.5%,高于2011年的10.2%,而在一线城市,空置率从2011年的7.9%增加至现在的8.4%。
“行业不景气,零售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开店速度放缓,扩张趋于保守。这一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商铺空置率。”专家表示。
一方面,我国购物中心出现总量过剩现象,空置率高居不下,致使新诞生的购物中心存在招商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核心商圈物业供不应求,租金高企,很多优秀的连锁企业被迫撤离。
在上述供求矛盾的背后,则凸显出我国商业地产的结构性失衡。“我国购物中心总量虽然过剩,但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些选址良好,运营能力强,运作较好的购物中心还是比较稀缺的。可以说,"有效供应不足,无效供应过剩"是我国购物中心面临的现状。”中国社区商业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杜鸿对记者表示。
“目前拥入商业地产领域的有这样几种类型,一种是传统商业企业进入商业地产,具有代表性的有华润万家、万达集团[简介最新动态]、红星美凯龙等;另一种是资本主导的商业地产企业,如凯德置地;最后一种是由其他行业转型而来,之前没有任何商业运营经验的企业。”杜鸿表示。
在杜鸿看来,对于第一种类型而言,由于企业有自己的商业品牌,在招商运营方面有经验,可以培育出好的购物中心项目;第二种企业由于有较强大的资本支持,有“折腾”的空间,也可以做好一个项目;而第三种情况则往往缺乏团队、缺乏经验同时又缺乏长期性投入的计划,“无效供应过剩”正是这类企业造成的。
扩张出现两极分化
“在商业地产总量过剩,结构性失衡的情况下,未来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专家说。
“一方面,如华润、凯德置地、万达这样的房地产巨头会越做越大,行业集中度加剧;另一方面,一些对市场判断不足,缺乏雄厚资金和商业运营经验的开发商,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出现招商困难,经营难以为继的多属于后者。”专家说。 |
购物中心火热 商业地产凸显结构性失衡
2013-09-02 | 地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