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水平的变化和通胀的关系,如果潜在增长率经过经济结构变化确实下移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平均10%左右的增长,现在可能下移到7%、8%左右,如果重新回到10%以上的增长,很可能通胀水平还不是3%—5%,可能比这个还更高。去年就经历了6.5%的通胀水平。关键是潜在增长率的回落有多大,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应该说今年上半年7%—8%的增长,大概比新的环境下的潜在增长力要稍低。
主要的理由,第一,物价迅速的回落,从6.5%的高位一下子回到2%以下;第二,虽然有明显的回落,但是就业还没有明显的恶化,所以可能比潜在增长力要稍低一些,当然如果再回到10%以上的增长,通胀的压力可能相应的加大。按照目前的预计,今年四季度随着增长的回暖,相应的通胀压力也会重新显现出来,估计会重新从2%回到3%左右,直接的推动力就是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的影响。
在目前环境下,整个经济面临重新寻找新的潜在可持续的增长力的过程中,寻找一个新的增长中枢的过程中,在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胀之间要保持一个过程,在当前还得要关注的一点,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力成本出现了持续的上升压力,这是跟整个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劳动力的收入上升,劳动成本的上升,总会有一定的比例传导到CPI的水平上。城市化在十八大之后会继续的推进和加快,也会推动以农产品为代表的价格上升,所以我们可能要接受一个改革开放以来稍低一点的增长速度,和稍高一点的通胀水平,这样一个新的政策组合,这也是跟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
比如说过去十年平均是10%的增长速度和2%左右的CPI,左右“10+2”的模式,未来很可能我们要接受“8+4”的模式,可能8%左右的增长,3%—4%之间的CPI,这种新的政策组合。
此前,林毅夫教授提出中国经济增长将保持8%,并且有20年的增长时间。事实上,林毅夫教授的看法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我要提两个补充,实际上林毅夫教授《从西潮到东风》这本书,系统阐述了市场期间的想法、形成和演变,这本书的序言正好是我做的。我理解的,林毅夫教授首先提出这个看法,是从全球化的视野来做的一个评估,目前是一个全球化的金融危机,所以你要应对它需要一个全球化的共同应对策略,包括产业的转移,金融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的协调。如果全球化的应对成为现实,林毅夫教授的前提满足的话,全球未来很多发展中国家保持持续的增长,是有很大的空间。
比如说他举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岗位,比如说8000多万个,在撒哈拉以南的地区,它整个的就业总量才数百万,你能够把中国的产业从中国的企业家里面转移10%过去就翻两倍,我们的企业转移过去,相应帮它建一些基础设施,我们国内的产能过剩也消化了,我们企业投资这部分的效益体现出来,整个的竞争力增强了,它当地的经济发展了,购买力增强了,反过来还可以购买我们更多的商品,它更深刻的理念,在全球化的危机面前,需要全球化的一致沟通和协调,也就所谓的新时代的超越凯恩斯主义的马歇尔计划,来进行一个统一的推进。
其次,对政府的定位。大家有很多的批评,是不是政府能够找到最有比较优势的这些产业,相应的配套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上从他的这本书里也提出了一些分析的框架和模型,比如说跟踪哪样的国家的哪些产业,怎么样来做一些基础设施的配套,巩固它比较有优势的产业来发展它。这两个假定,一个是全球化,一个是识别出比较的优势,来做配套的措施,是他整个理论是前提。脱离这两个前提,就仅仅看这个结论是不全面的。
|
巴曙松:经济若10%以上增长,通胀压力将加大
2012-10-30 | 和讯网
- 上一篇:房地产10年:经济推动力与民生保障
- 下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房价未来不会大涨大跌